生活篇:
宗教文化

  談宗教,首先要先認識外勞輸出國。菲律賓人多數信奉天主教,假日有上教堂的習俗,天主交待,假日要放自己一天假,善待自己,於是乎許多勞僱開始起爭端。菲律賓是一個樂天浪漫的民族,幾乎所認識的人都是「cousin」,真是好個「一表三千里」。菲勞藉上教堂約同鄉大會串,遊遍寶島風光,隔天還停留在放假的情境裡,經常發生「星期一症候群」。
  印尼人多數信奉伊斯蘭教,不吃豬肉,回教徒很虔誠,星期五是他們的膜拜日,向東方膜拜前先淨身、換沙龍,一般儀式只花三、五分鐘。早期台灣人對回教感到陌生,無法接受一個不吃豬肉的民族,反倒像現在,許多雇主尚癡癡地盼望印尼勞工快快解凍,凸顯台灣人對宗教的包容性。
  泰國篤信小乘佛教,經常到泰國旅遊的雇主,對泰國菜不陌生,泰勞對台灣的營造、公共工程貢獻頗大,沒有泰勞朋友的辛勞,北二高很難快速通車,大家享受到捷運的便捷,應該感恩於這些外勞朋友。
  越南佛教徒佔百分之七十五左右,與許多台灣人一樣拿香拜拜、燒紙錢。早期受法國統治影響,胡志明市有些許天主教堂,其他尚有基督教、高台教…等等。讓越南很不服氣的是,西元前111年漢武帝征服越南,將它納入中國版圖稱為「交趾」,自東漢、六朝、隋、唐到五代共1040年中,越南是中國的一部份。如果說越南是中國人的一族,一點都不為過,同樣是拿筷子文化,但是越南勞工自民國89年開放以來,深深的傷了台灣人的心。



上一頁  1  2  4  下一頁